中核集團送別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獲得者原公浦
發布時間:2021-08-25 文章來源: 文圖提供:阿依夏木
8月24日,上海,陰雨綿綿。上午10:30分,龍華殯儀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鈾球操刀人、核工業功勛獎獲得者、老一輩大國工匠代表人物原公浦遺體告別儀式在這里舉辦。白色花海中,原公浦的遺像靜置其中,花圈在廳內依次環繞排開,延伸出廳外。
國防科工局有關領導,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董事、黨組副書記李清堂等送去花圈,中核集團總部有關部門、中核四〇四、中核浦原、中核五公司等30余家單位送去花圈。受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委托,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王安民代表集團黨組參加遺體告別儀式。他們一下飛機,直奔原老家里,看望慰問其家人,轉達了余劍鋒董事長的關心和問候。這是王安民近期第四次受委托代表集團黨組看望慰問原公浦及家屬。
抗癌十年,我們與您同在
莊嚴的哀樂聲中,原公浦家人在悼詞中哽咽致謝:“感謝中核集團一直以來對父親的關心關愛,感謝在父親生病期間以及生命的最后時刻,中核集團對父親、母親及家人的關心、慰問和支持?!?/p>
2021年7月,原公浦病情嚴重。7月14日,中核集團社會事務部和中核四〇四有關負責同志一同去原公浦在北京治療的醫院進行了看望慰問,帶去慰問金及慰問品。之后,在原公浦在京搶救治療期間,中核集團社會事務部協助其家人妥善安排住宿相關事宜,提供幫助。
8月10日,中核集團人力資源部、黨群工作部及中核四〇四工作人員赴北京某醫院慰問了解原公浦病情,看望其親屬,并送去慰問金。同時與醫院主治大夫溝通,了解患者病情,開設微信群,建立綠色通道,就住院情況、費用咨詢、辦理報銷等事項進行線上溝通。
8月11日,中核集團再赴北京某醫院看望,帶去慰問金,并與其家人商定后續安排。
8月16日下午,原公浦女兒打電話表達想趁原老狀況穩定送回上海的想法,中核集團迅即研究了相關支持方案:位于蘇州的核工業總醫院派調救護車到京,從北京核工業醫院抽調資深醫護人員并配齊呼吸機等設備,護送原老回家。
自8月17日到8月19日,受集團公司黨組委托,王安民連續三天看望慰問原公浦及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討相關事宜。
自2011年原公浦患病以來,中核集團黨組、四〇四黨委一直關心著原老,每年派人看望、慰問,委托在上海的中核集團成員單位開展幫困送溫暖活動。十年來,中核集團始終在原公浦身邊,與他共同對抗病魔,不論是捐款援助、聯系抗癌藥品,還是借助全社會的力量尋求幫助,中核集團始終在他及他的家人身邊。
死生契闊 精神永存
原公浦去世后,中核集團黨組第一時間發出號召:向核工業老一輩“大國工匠”學習:學習他們對黨忠誠、以國為重的政治品格,學習他們勤學不輟、精益求精的職業操守,學習他們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年輕的原公浦新婚四個月,便離家遠赴大西北,去哪,不能說;做什么,不能說,如同消失了一般。那時的他只是一名普通青年車工,但他手中的操縱桿卻關系著國家的命運。
戈壁灘上艱苦的歲月,成為他一生的榮耀?;氐缴虾:?,他在自家客廳里設了一個小型“展覽館”,珍藏著自己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相關的獎章、照片、報道以及其他資料。
退休后的他,在上海的學校、企業、社區活動中,在媒體的采訪中、記者的鏡頭中,向不同的人講述著那段難忘的歲月,“兩彈一星”精神的火種在他生命中一刻不停,蓬勃燃燒著。如今,老一輩核工業的功勛們的能量被新一代核工業人傳承下來,正源源不斷注入新的能量。
原公浦
“我一輩子就是為原子彈而活!”
他新婚四個月,便離家遠赴大西北
去哪,不能說;做什么,不能說
那時的他只是一名普通青年車工
但他手中的操縱桿卻關系著國家的命運
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曾這樣形容
“他是一顆螺絲釘,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strong>
就是這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
生產出了第一個用于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心部件
他,就是原公浦
談到這段經歷,原公浦說
“原公浦的原就是原子彈的原,
我一輩子就是為原子彈而活?!?/strong>
1959年,新婚不久的原公浦
作為上海市優秀技工代表被選中到西北
參加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這批全中國最頂級的技工在北京集訓時
二機部部長宋任窮向他們宣布
“毛主席派你們去搞核武器?!?/p>
在集訓結束后
心懷強國之志的原公浦
手握一張終點站是“地窩堡”的車票
踏上了去往大西北的列車
在四〇四廠,原公浦一干就是34年
直到1993年退休
當時研制核武器的條件非常艱苦
吃、水、住都是大問題
大家一起吃駱駝草籽、住帳篷甚至山洞
水更是從幾十公里外拉回來的
每人每天一盆水,喝、用,全是它
在那里,原公浦每天都要站在車床前
穿著笨重的潔白防護服,戴著特制口罩和手套
操作車床,練習切削
最終,組織上經過反復研究
決定由原公浦主刀核心部件加工
開工前,領導語重心長地說
“原公浦同志,鈾-235鑄件只有兩套,
一個都不能有任何的損壞。
這是我們的命根子,比我們的生命還重要……”
是的,為了這兩塊鈾坯,從探礦算起
已經耗費了10多萬人10年的光陰……
1964年4月30日
加工首枚原子彈正樣鈾球的時刻到來
……
只剩下最后三刀了
這關鍵三刀不能車多,也不能車少
多了,整個核心部件就報廢了
少了,達不到標準
車床前,原公浦神情極其專注
第一刀切下去,停下來,量尺寸
第二刀車完,再停下來仔細測量
在機床的切割聲中,
在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目不轉睛地盯著原公浦進行操作
終于,最后一刀車完了
負責檢測的技術員激動地大喊了一聲“行了”!
原公浦一聽,當即渾身一軟,癱倒在地
“那幾乎是用我生命刻劃的三刀?!?/strong>
原公浦回憶說。
當時在場的人們誰也不知道
5個月又16天之后
裝著這個鈾球的原子彈
將在新疆羅布泊的塔架上爆響
“我一輩子就是為原子彈而活!”
故事的開頭
小伙兒身負報國之志,遠赴他鄉
后來,成為了國家的英雄
8月22日
曾獲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的技術工人代表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操刀人
原公浦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7歲
?。ㄟB敏 陳剛)